房子就在石川町前方,在不老町旁邊的翁町。
一、 藝術倫理的省思董啟章的《時間繁史・啞瓷之光》不強調地方背景,但稍留意的話亦可見小說的場景為新界北區,特別是粉嶺聯和墟,一處近於被廢棄的舊市集,等待重建或保育,探尋歷史原質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本書的重點內容,關於人物世界的創造和文學理念的價值。或更能理解《時間繁史・啞瓷之光》一書各種人物、作者、地域、文藝的種種虛實,特別再加以讀者個人由九七前後以迄於今的殖民城市體驗,《時間繁史・啞瓷之光》這部自然史三部曲之二當中的時間和宇宙,又似一眨而過,還有什麼比閱讀這書所需更濃縮的時間?《時間繁史・啞瓷之光》令人難以釋卷,因為它所談論的時間也是一種生活觀念的真實。
在不肯定的情況下,她唯有保持沉默。「獨裁者」的妻子啞瓷對「聯和行動」雖然關注和理解,但也抱持中立及自省的恐懼,敘事者由此也從創作者的角度提出文學的獨立性及其焦慮。栩栩:我城只不過是你城吧。敘事者當然理解文學小宇宙參與社會抗爭的邊緣視野,但也從獨立的角度提出主流與獨立各自存在的問題。「獨裁者」在前述的〈Uncertainty Principle/不確定原理〉一章中,否定文學的社會功能,以至懷疑文學的價值。
文:陳智德文學、政治與藝術倫理──論《時間繁史・啞瓷之光》我:我已經不能喜歡我城了。《時間繁史・啞瓷之光》透過不同的敘述,多次談論文學團體「文學小宇宙」與社會運動組織「聯和行動」的結合,圍繞聯和墟的保育及相關地方議題作出聯合的抗爭,小說由此對社區抗爭及文學介入社會等概念的挪用,屢次從小說創作者的角度作出反思,探討文學對社區的呈現、呈現後的文學性及其價值。筆者思考著若一個人無法扭轉市場的想法,那何不投入到一個人可以影響許多人的情境之中。
唱片場業嚴然已變成拼湊而成的物品,網紅當道的世代人人都能出唱片,科技產物下的聲音變成自我呻吟的聲響。唯有經過思考與反思才能真正體悟到成長的美好,因此筆者決定藉由自己的經驗投入教育事業,透過自身的經驗來引導學生了解產業與創作之間的關聯。十二年國教即將開跑,第一階段的美感計畫「微型音樂劇」無緣銜接到國中端略顯可惜。結束了暴走的上半年靜下心想著自己的所學,想著該如何持續創作道路,而非只為了產出作品而產出。
只看到娛樂表象所帶來的效果,忽略了其中龐大的契機與藝術之間的關係。答案很簡單,筆者想從戲劇系中尋找自我,從中用不同的方式創作舉凡導演、編劇、設計等。
於創作的道路上筆者知道自己的思維,可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中許多思想變得不再純粹。Are you kidding me? 沒錯,考的既不是醫學系也不是法律系,怎麼會願意花這麼久的時間?是多想演戲?多想紅?這些問題都被周遭的家人、朋友關切過不下百次。筆者因而開始將這樣的種子放置於國中端,讓國中生用自己的方式,說自己的故事,唱自己愛的歌,跳自己喜歡的舞。他們只看到幕前的演出人員,卻忘了背後龐大的技術人員、行政人員、製作人員。
筆者因早期在音樂餐廳打工加上唱片企劃的經驗,因而思考該如何讓學生體現劇場藝術之美,左思右想決定運用他們自己的故事來做屬於他們自己班級的音樂劇。歷經了無數次的考試地獄,感謝那些無情的拒絕除了增強了韌性,也更確信了自己想要創作的道路。文:洪健祐(教師) 十八歲僥倖考到商學院,學測中數學單科只拿了2級分(滿分15級分)。還好就讀戲劇系才有辦法接軌這樣的職業需求,光上班時間就夠你受了更別說要跟著行程跑透透。
今年則是第二期的美感計畫推行預計2023年第二階段計畫結束。為了成為正式之路依然持續國家考試中。
花了三年才終於如願到自己想去的學系—戲劇系,得知自己不是學商的料就此放棄兩年多的成績,開心的頭也不回奔向戲劇系懷抱。我們都在自己的專業上創作,但真的了解創作者有多少? 畢業後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擔任唱片企劃助理,從中學習如何構想、製作、包裝、盯場、後製、通路上架等。
藉由一場音樂劇的呈現,來提升個人自我的身體與聲音認知,團體間的溝通協調能力與合作力,讓學生透過課程來培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。但就筆者而言光大學考了六次,轉學考五次,從學測、指考、轉學考就這樣沒間斷的循環接近自虐。唱片企劃的工作讓筆者加速成長,也深刻體會到與人間的眉眉角角,過程中發覺溝通技巧與尊重是最需要被建立的,可在這窄門中作品的量與成名貌似才是擁有操控權的致勝關鍵。瞬間就像被索爾的雷電擊中,有了不一樣的思維想法。我們生在最好的時代,卻身處於動盪的狀態 進入教職體系後才發現到許多束縛與框架,原來在體系當中表演藝術如此不被受到重視,可在眾多重要時刻都需要表演藝術這門專業來救場。創作成了新手掛在口中的專長,彷彿只要會音樂創作就很厲害,疏忽了其他部門的專業性與統整性,然而唱片企劃正是被長期打壓且犧牲的其中之一。
喜歡從藝術中追尋自我,是名喜歡創作的藝術家教師。教育部於2015年開始推崇美感教育計畫,其中一部分則是讓高中生體現「微型音樂劇」,此階段的參與學校分成北區、中區、東區、南區,學校則有北一女、嘉義女中、關山高工、高雄女中等好幾所學校。
生活品質大爆走卻因能快速累積作品而有成就感,心想放手卻捨不得畢竟這行業是機不可失的超級窄門。想要改變某個行業別的狀態或是習性,最快的方式除了開除一批員工外就是透過教育來改變現狀。
每次的拒絕,都是為了學會面對勇敢 人的一生中能碰到幾次升學考試?從國小到大學加減起來應該不到五次吧。創作變成商人賣弄的字眼,而非實質上的創作。
考進商學院一直都不是我想的目標,只因現實考量不得不低頭。學校中學習到的技法隨時都帶在身上準備一觸即發。表演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,不同於其他藝術的學習方式,較多時刻都是需要經由團體間的相互合作才能提升學習成效。記得那年的四月為了趕送件至文化局,三天沒睡隔沒兩天又要出班去拍攝MV,這一拍又是一天半無法休眠,而回到家也無法熟睡,因為還有許多行政事務需白天處理。
聽起來相當簡單可也相當艱難,光一張唱片的企劃不止有構思還有執行,更別說同時還要盯場與同時發想新文案。粉絲人數成了創作的主要核心標準,唱片的企劃、包裝、行銷更是每下愈況,早期唱片的美好世代已蕩然無存。
幾個月內與老闆一同完成了兩張唱片、三件文化局投案。整理這些日子所受到的洗禮學到如何與人溝通、如何觀察對象、傾聽客戶、創意發想。
前後考了十一次大大小小的考試才順利轉學進入夢想科系就讀。早期的人將表演藝術作為娛樂消遣,甚至矮化了此專業的重要性。
表演藝術不只有表演多半是來自自我探索,因此幕後的編劇、行政、道具、燈光、音效等也能讓學生從中體驗與感受,在進高中前能更了解系所的差異與如何從中選擇喜好,提前讓學生體驗才能讓學習更全面,更能從一套課程中啟發學生對未來職業做前瞻性的選擇。捨去掉華麗的舞台、佈景、道具、服裝,讓教室就是表演的舞台,觀眾就是其班級的導師與任課教師十二年國教即將開跑,第一階段的美感計畫「微型音樂劇」無緣銜接到國中端略顯可惜。但就筆者而言光大學考了六次,轉學考五次,從學測、指考、轉學考就這樣沒間斷的循環接近自虐。
只看到娛樂表象所帶來的效果,忽略了其中龐大的契機與藝術之間的關係。花了三年才終於如願到自己想去的學系—戲劇系,得知自己不是學商的料就此放棄兩年多的成績,開心的頭也不回奔向戲劇系懷抱。
Are you kidding me? 沒錯,考的既不是醫學系也不是法律系,怎麼會願意花這麼久的時間?是多想演戲?多想紅?這些問題都被周遭的家人、朋友關切過不下百次。整理這些日子所受到的洗禮學到如何與人溝通、如何觀察對象、傾聽客戶、創意發想。
學校中學習到的技法隨時都帶在身上準備一觸即發。喜歡從藝術中追尋自我,是名喜歡創作的藝術家教師。